Search


[講錢失感情]

一直有留意本專頁的朋友都知道,我甚少寫中港矛盾.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[講錢失感情]

一直有留意本專頁的朋友都知道,我甚少寫中港矛盾.事實上,我在大學教書遇上不少內地生,有些內地生更跟隨過我帶的歐洲遊學團.大家緊密生活兩星期,無論和我,還是和其他香港學生,大家也相處融洽.

近年大學校園也掀起中港矛盾,我看到一些來港時間較長,也有心的內地學生,處於夾縫中間成為磨心.他們明白香港人的難處,在網絡上嘗試向內地民眾解釋,反遭圍攻.這些處境,令我身為老師的感到難過.而這些內地生受到的委屈,並沒有得到香港主流社會的關注.不少人啞子吃黃蓮,兩面不是人.所以我不會覺得,凡是那裡來的人就會做甚麼的行為.

早前我和朋友到北非旅遊,不斷被商戶以普通話「你好」招呼,情況頗煩擾,旅伴忍不住跟商戶解釋,商戶會立即轉用日本語(應該是一種你們不是中國人,就一定是日本人跳躍式思維),非常惹笑.有一次,旅伴在商店門前解釋,香港和內地不同時,卻遇上另一位相信是內地來的旅客,對方幾近要在當時來一場中港人民身份認同大辯論.對這些場面,我覺得頗無奈,旅遊求享樂,還是希望大事化小.

沒想到,你不去找麻煩,麻煩會找着你.在摩洛哥菲斯古城,我們被一位中年婦人窮追猛打,糾纏近十分鐘.事後,這件怪事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裡,唯有以筆記下.

似乎,這位中年婦人的思維,反映了一個群體的心理結構,一種經常擔心被騙的心態.出來旅遊,還是要打開心窗,開放自己,才能享受箇中樂趣吧.

//禮貌

早前遊摩洛哥,當地商戶見我們樣子,常以「nǐ haǒ」招攬生意,旅伴性格率直,忍不住解釋香港和中國有差異,我們說的是廣東話。我不住安撫,外國人不明白可以理解,正如我們未必分得清其他國家的人。怎知,在菲斯老城的遭遇,令我光火。

我和旅伴在路上閒逛,被一名顯然是遊客的黃皮膚中年婦搭訕。她一開口就用普通話問:「你們包車來嗎?包車費每天多少?」婦人沒自我介紹,也沒問我們哪裏來,一味問價。我不想答她,於是用廣東話跟她談話,她反問:「你不會標準語?」

她鍥而不捨,追着我們,她之後改用英語,其丈夫在後面責備她為何用英語。我覺得啼笑皆非,我就用英語反問她:「不如你告訴我,你包車費多少吧。」我心裏盤算是,看她會不會先說,才考慮是否回答。怎知,她堅持不講自己的開支,只繼續問我們。似乎,這個「同胞」在異國遇到黃皮膚的人,第一時間不是生起他鄉遇故知的情感,而是只擔心自己被騙財。撇開中港矛盾,這婦人實在沒禮貌。她見我們不肯說,自己沒趣離開。

晚上回到酒店,和歐美遊客同枱吃飯,有講有笑。旅遊的人都知道,在異國與陌生人相遇,談話要有禮儀:先問別人名字,從哪個地方來,再談遊歷,談寵物,談家庭,怎會劈頭第一句問錢?//

(原刊於明報專欄版,配圖為摩洛哥菲斯古城的風光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,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,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,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,滿腦子是怪念頭,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。
View all posts